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决定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创新思路、集中力量、攻克难点,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现就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看到,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十分必要。

(一)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要义是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从国内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助推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的趋势。从国际看,粮食贸易量有限,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大国效应明显,必须立足国内解决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生产潜力,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粮食需求量“超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超小”,这是国情农情的显著特点。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使得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环保技术,实现生产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三)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但粮食效益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更应看到,粮食生产面临价格和补贴政策的“天花板”,还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地板”。“两板”挤压,使粮食生产效益提升空间收窄,农业的竞争力减弱。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

二、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理念、效益理念、绿色理念,坚持生产生态并重的需求导向、行政科研推广联动的协作导向、循序渐进的梯次导向,推进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坚持粮食增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既要攻关技术瓶颈、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又要推进节水、节肥、节药。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实现农艺的农机化和农机的农艺化,真正把栽培技术物化与机械技术融合为一体。坚持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既要针对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率先在点上试验示范,又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坚持集成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增产模式攻关是在高产创建平台上打造的升级版,要把集成创新与机制创新协同推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科技生产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坚持高产更高产与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配套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实现均衡增产。

(三)目标任务。努力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力争到2020年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重点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两个零增长”,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三、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技术路径

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在“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上下功夫,实现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全过程。突出“五个优先”:一是良种良法配套优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生产需求,科学确定育种目标。重点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熟期适宜、宜于机械化的新品种。同时,集成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二是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以三大谷物为重点,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化肥深施、机播机插、现代高效植保、机械收获等环节取得突破,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三是安全投入品优先。重点是推广优质商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减少和替代传统化学肥料。研发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四是物理技术优先。重点是采取种子磁化、声波助长、电子杀虫等系列新型物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五是信息技术优先。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苗情监测系统、墒情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指导平衡施肥、精准施药、定量灌溉、激光整地、车载土壤养分快速检测等,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

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点任务

从2015年开始,重点开展“十二大行动”。

(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区域是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污染重点区域、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绿肥面积稳定恢复发展。重点是有机肥积造利用,实施土壤深松深耕,改良盐渍化、酸化等障碍性土壤,治理侵蚀土壤等。

(二)东北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东北四省(区)的8000万亩优质粳稻产区。力争到2020年,自流灌溉面积达到50%以上、提高20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新基质育秧面积1000万亩以上、节约育秧成本20%,亩产提高50公斤。重点是加快渠首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减少井灌面积。推广高产优质、耐低温、抗稻瘟病的品种,推广智能催芽、基质育秧、钵育摆栽等技术,推广定量灌溉、间歇灌溉、浅湿干交替灌溉等节水技术。

(三)东北地区玉米生物防治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东北四省(区)的玉米集中产区。力争到2020年,推广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1亿亩,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控制病虫损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点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消灭幼虫、成虫。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白僵菌喷粉、喷雾封垛技术,控制玉米螟幼虫。

(四)华北西北地区小麦玉米节水灌溉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市)的5000万亩小麦、玉米产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小麦、玉米全生育期用水量减少30%以上。重点是通过品种节水、设施节水、农艺节水、机制节水等措施,实现节水保粮的目标。

(五)黄淮海地区砂姜黑土改良提升行动。实施区域是黄淮南部和江淮北部(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5000万亩砂姜黑土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基础地力提高1个等级,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提高15%以上。针对砂姜黑土“旱、涝、僵、瘦”等问题,重点采取工程和农艺措施。通过完善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易旱易涝问题;开展深松深耕、秸秆还田、掺沙土、掺粉煤灰、掺生物质碳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研究建立适应砂姜黑土特点的作物全程机械化栽培体系,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

(六)黄淮海地区盐碱地低产变中高产提升行动。实施区域是淮河以北、燕山以南,东至海滨,西至太行、伏牛山麓的广大平原地区,重点是渤海湾和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及山东、河北、天津、江苏、辽宁等省60多个县5000万亩盐碱地。力争到2020年,将盐碱地1米厚土层内全盐含量控制在0.4%以下,节水效率提高20%以上,粮食亩产提高100公斤。重点是选育推广耐盐品种,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推广深耕深翻控盐、土壤蒸发抑制、秸秆粉碎覆盖抑盐、微咸水安全灌溉、抗盐生物和微生物抑制剂,以及明暗沟结合高效灌溉技术。

(七)江淮地区稻麦连作产能提升行动。实施区域是江淮南部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三省)5000万亩稻麦连作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5000万亩水稻、小麦亩产各提高30公斤。针对该区域渍害偏重、茬口偏紧等问题,重点是加强排灌设施建设,选育适期抗性品种,合理布局搭配品种,推广集中育秧、机播机插、稻麦周年均衡增产技术,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八)南方地区水稻控药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2亿亩水稻产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水稻重大病虫害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10%,病虫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是推广抗病虫品种,推行统防统治,优选生物农药,保育天敌昆虫,推行理化诱控等。

(九)西南地区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实施区域是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四省(市)的轮作和间套种区。力争到2020年,小麦亩产提高30公斤,水稻亩产提高30公斤,玉米亩产提高30公斤,马铃薯亩产提高100公斤。重点是推广高产、耐密、中晚熟品种,推广地膜覆盖和间套种,推广小麦覆盖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水稻集中育秧、马铃薯种薯脱毒等技术,因地制宜扩大再生稻种植。

(十)西北地区废旧地膜回收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新疆、内蒙古等省(区)3000万亩旱作地膜玉米。力争到2020年,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重点是改薄膜为厚膜(0.006或0.008毫米膜改0.01毫米膜),耐候期达到18个月以上,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推广生物可降解膜、新型覆盖材料,实施机械覆膜,研发新型残膜回收技术和配套机械。

(十一)农牧交错区种养循环推进行动。实施区域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农田土壤含水量提高10%,减少扬尘30%,农药用量减少30%,化肥用量零增长,生物产量提高10%以上,粗蛋白含量提高20%。重点是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推行粮草轮作培肥地力,加快收获机械研发,推广秸秆青贮、微贮技术。

(十二)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行动。实施区域是西北、西南马铃薯优势产区及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潜力产区。力争到2020年,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50%,马铃薯主食产品中全粉和淀粉占比达到50%。重点是开展适宜加工主食的马铃薯品种及种植模式攻关,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加工主食的专用品种,集成配套以全程机械化为主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完善主食产品加工工艺,加快研发适宜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加工机械。加强舆论宣传,科学引导主食产品消费。

五、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保障措施

开展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需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稳步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抓紧制定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进落实方案,建立健全协调指导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指导服务,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攻关合力。牵头省门要勇于担当,主动协调本区域其他省和有关科研、推广机构共同开展攻关工作,确保任务到省、措施到县、责任到人。

(二)上下联动推进。将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点行动纳入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延伸绩效考核的内容,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重点实施区域要建立协作机制,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技术和信息优势,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项目资金,要向重点行动实施区域倾斜;扶持粮食生产和重大技术补助财政项目资金,要优先支持开展重点行动;增加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金开展重点行动。各地要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各项行动顺利开展。

(四)发挥专家作用。各地要根据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求,充实专家指导组力量,组织育种、栽培、农机、植保、土肥、农药、生态保护等方面专家联合开展技术瓶颈和集成技术攻关。每个行动设立首席专家,加强协调,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专家优势,科学指导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五)强化宣传引导。制定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宣传方案,及时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试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要强化信息报送,每省确定1名信息联络员,做好对上报送和对外宣传工作,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