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纵深研究

“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纵深研究

“十三五”农业视角经济发展纵深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创新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正在启动“创业创新”的新动能。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农业创新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6月24日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7月4日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互联网+”的发展愿景,圈定了“互联网+11”的行动计划,其中“11”是指11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而现代农业位列第三。通过政策解读不难发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布局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学者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伴随信息化技术渗透到‘三农’各个领域,互联网+农业将会带来万亿市场”。 毋庸置疑,在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的“三农”问题面前,“互联网+农业”必将成为破解“三农”老问题的新方法,必将实现“农业”老树发新芽,脱胎换新骨,推动农业创新发展,衍生新的农业经济业态,继而实现县域经济向纵深发展。

概念经济到农业新经济

概念经济本质旨在揭示公众认知“共识”概念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互联网(Internet)自诞生之日起,便赋予了先天的“链接”与“共通”功能,伴随知识经济的蓬勃生机,“互联网”凭借“先天优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独特气场,彰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价值。因此,“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新演进。“互联网+”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创新融合,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实现13.4万亿元的交易额,2015年将刷新至18万亿元。无疑,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在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困境面前,“互联+”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振增效的“一剂良药”。基于互联网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消费潜能与经济发展动能,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念,并迅速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当前,这一“共识”概念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发展”高潮,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力量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一个显见的经济发展事实:“互联网+农业”必将催生新的蓝海经济,创新农业发展驱动,衍生多元的农业经济业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基础”;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中,“真正闯出了路子,形成了规模,取得了实效,创造了经验” 。农特产品以其“生态安全、健康多样、四季飘香”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因此,立足于如此好的农业禀赋基础,紧紧抓住“互联网+农业”的时代东风,积极推进“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将农业产业发展推向“纵深”,“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必将大有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然而实践调研发现:大部分县域发展只是将“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停留在“概念经济”层面,并未将其转换成真正的“农业新经济”,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核
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症结在于“散弱”,难以形成整合优势,这亦是县域经济难以实现纵深发展的薄弱环节。实际调研中,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诸侯经济”割据严重,县域内、县域之间,涉农企业存在生产低水平的重复,开拓市场能力弱。基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概念经济”的内涵,未来互联网农业新经济形态的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整合、链接、分享、传播,即:“整合”农业资源,建立“农户+基地+企业+电商”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接”关联体系;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企业聚合人气“分享”平台,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聚合成一个“传播”拳头,统一贴上“云”牌,送上“云端”,借力互联网,创新农业经济业态。
全产业链式设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

“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经济”是多元系统的耦合,需要谋篇布局、多元力量协同,它涉及农业生产系统、工业生产系统、服务业生产系统,农民生活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依托“城镇”生活空间格局,将“生产——供给”的涉农三次产业的“生产空间”实现与“生态空间”的优化、无缝对接。在县域发展格局中,建立起“三产”链式发展体系,推动县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其根本要义就是:将不同类型的“产业功能”城镇嵌构、整合在“链式关联”体系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走出一条“县域产业功能整合、链式发展”之路,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的县域、区域“互联网农业”板块经济。
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纵深发展

1.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造重点企业的互联网技术联盟创新“十三五”时期,面对在大数据与网络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要加快实施县域创新驱动战略,以优化互补为基础、以互赢共赢为目标、建立涉农企业“互联网技术”开发为聚焦的“众筹创新”与“联盟创新”。第一,要引导县域企业合力开展众筹创新与联盟创新,充分利用Internet的运行平台,进一步挖掘共性技术开放、合作研发、共同推广、共享互联网技术平台,鼓励行业内部或跨行业之间的企业互动与协同。第二,要引导众筹创新与联盟创新的“县域”涉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要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以国家和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为手段,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联盟核心,联合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形成“技术入股”、“资金入股”、“产品资源入股”等多元的合作方式。
2.金融支撑战略,加大县域“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撑力度
“十三五”时期,加快县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还需要以健全普惠性财政的投入机制、拓展社会投融资领域等为重点,逐步构建起低成本、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资金支撑体系。第一,健全普惠性财政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创新普惠性财政的投入方式。要全面整合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商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各个归口部门的普惠性财政投入资金,围绕农业的新兴产业培育、传统农业转型与发展方式等需求,加强门与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强化对涉农重点产企业与重大项目的集中投入、优先资助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项目。第二,要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目标,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高原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整合省的各类发展基金(公共财政补贴、政府专项基金等),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众筹创新”等社会投资方式,引导投资基金投向县域高原特色农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与中小企业。
3.人才红利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电商人才,释放人才红利
“十三五”时期,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还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更加灵活的方式,加快构造智力密集的人才高地,以人才红利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具体而言,要充分依托高校,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与使用方式;多方协同,多模式、多层次培养农村、农业电子商务人才,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服务于“县域经济”向纵深发展。第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与使用方式。要进一步凸显的空间区位优势与自然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集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的理念,全面围省涉农骨干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基地在人才引进与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吸引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对接农村、农业。第二,建立契合县情、民情的本土化的农业电商人才培训机构与培训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院校公益支持+企业自主培训+校企合作培训”的共建模式,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开展电商职业农民的培训,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体系,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方案、有计划、有措施,创新电商农民培训形式与路径,以本地教学为主,打造一支“手把手”电商教学队伍,建立农业电商实习平台,同时甄别对待,对较高知识层次的职业农民,积极推行“网络课程+自学”。第三,支持大学生投身农村创业,有效引导大学生回流到农村,让大学生成为“高原特色农业电商”的生力军。